首页
手机云端app下载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栏目分类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手机云端app下载 > 新闻动态 > 解决孩子吃饭难,不妨试试中医!

解决孩子吃饭难,不妨试试中医!

发布日期:2025-10-11 23:29    点击次数:132

“孩子这半个月一口肉都不吃,追着喂饭能跑遍整个家。”“明明没吃多少,孩子小肚子却鼓鼓的,睡觉都不踏实。”“宝宝三天没拉大便,一蹲厕所就哭,真是急人。”如果孩子出现积食、厌食、腹泻等问题,不仅影响当下的营养吸收,更可能埋下身高体重不达标、免疫力薄弱的隐患。近日,记者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获悉,中医儿科脾胃病门诊针对家长们的“心头难”,组建专业医疗团队,将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诊疗需求结合,用内服外治相结合的绿色疗法,为众多孩子调理好脾胃,重新找回健康活力。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不爱吃饭”是任性,“肚子胀”是吃多了,却不知这些看似常见的症状,都是脾胃功能失调发出的信号。小儿脾胃病并非单一病症,而是一系列问题的统称,门诊临床中最常遇到这五类情况。

积食(食积)是最普遍的“导火索”。当孩子进食过多或过快时,脾胃无法正常消化,就会出现积食。表现为不思乳食、腹胀、嗳气(打嗝有酸腐味)、呕吐、大便臭秽或便秘,晚上睡觉翻来覆去,甚至突然发烧(食积发热)。

厌食则是积食的“升级版”。脾胃在长期超负荷工作后“罢工”,导致孩子看到食物也没兴趣。

更严重的是疳证(疳积),这是脾胃功能长期失调的后果。孩子会显得面黄肌瘦、头发稀疏、精神萎靡或烦躁易怒、腹部膨大、身高体重远低于同龄人,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

展开剩余68%

泄泻(腹泻)和便秘也很常见。有的孩子吃了生冷水果或受凉后,一天拉三四次稀便,这是脾胃虚弱、无法运化水湿所致;有的孩子则三四天不拉大便,排便时憋得满脸通红,甚至肛裂出血,这可能是肠道缺乏气血滋润的“虚秘”,也可能是积食化热、耗伤津液的“实秘”。这些问题看似独立,实则都与脾胃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面对小儿脾胃病的多样问题,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中医儿科脾胃病门诊不依赖单一药物,而是打造“内服 + 外治”的综合诊疗方案,减轻孩子的痛苦。

对于怕吃药、怕打针的低龄儿童,穴位贴敷是首选方案。常用健脾消食的中药如苍术、鸡内金、白术、枳实等,研磨成粉,用醋调成糊状,贴在神阙穴(肚脐)、中脘穴、天枢穴等关键穴位上。

针对严重积食、疳积的孩子,门诊采用挑四缝这一传统中医特色疗法,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操作时,医生会用一次性放血针,快速点刺孩子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掌面的“四缝穴”,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黏液或血液。这种方法能强刺激经络、疏通气血,达到“清热除烦、健脾消积”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属于医疗行为,必须由专业医生操作,家长切勿自行尝试。

小儿推拿是门诊较受家长欢迎的疗法之一,不仅能治疗脾胃病,还能日常保健、增强免疫力。

而对于症状较严重的脾胃病,中药内服仍是重要手段。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中医儿科脾胃病门诊根据孩子的具体体质和病情,精心调配中药方剂。同时,门诊还能够开具一些药食同源的代茶饮,如:焦三仙茶(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3-6克,煮水喝),能消食导滞;太子参山药饮(太子参6克、山药10克、去核大枣2枚,煮水喝),能益气健脾;薏苡仁茯苓水(炒薏苡仁10克、茯苓6克,煮水喝),能健脾祛湿。

“治疗只是一时的,日常养护才是守护孩子脾胃的关键。”小儿脾胃病门诊医生强调,脾胃就像孩子成长的“土壤”,只有精心呵护,才能长出健康的“幼苗”。在预防和日常调理上,家长可以做好这几点。

饮食有节是基础。定时定量吃饭,避免饥一顿饱一顿;荤素搭配要均衡,多吃蔬菜、杂粮,少吃油炸、甜腻、生冷食物;零食要控制,尤其避免饭前吃饼干、糖果,以免影响正餐食欲。

起居有常不可少。家长要保证孩子每天充足睡眠,让脾胃在夜间得到充分休息,每天带孩子户外活动,比如散步、跑跳等,能促进肠胃蠕动,增强脾胃功能。

当孩子出现轻微积食(如打嗝有酸味、大便稍干)时,可先通过食疗、摩腹等方式调理,若症状持续无改善,或出现发烧、呕吐、腹泻加重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来源:观海新闻

发布于:北京市